北管戲曲音樂風格非常符合台灣廟會熱鬧的需求,所以很快就流傳台灣各地,每一個村莊、每一個里幾乎都有業餘子弟所形成的社團。
  所謂的子弟軒社,子弟的意思是非職業的演員,是由良家子弟在閒暇之餘組成的社團。台灣子弟軒社到處林立,嚴重的時候還曾發生過北館子弟軒社的對立事件,最嚴重的是宜蘭地區的西皮福路之爭。西皮派是用吊規子(京胡)作主要樂器,祭拜田都元帥;福路派是拿椰胡,祭拜西秦王爺。兩派的子弟常常發生對立,甚至械鬥事件,最後由清廷的官員將一些為首的斬首示眾,才平息了西皮福路之爭,但這事件也影響到基隆、花蓮、台北地區,都發生過北管子弟的對立事件。中部地區比較嚴重的,是所謂的軒園拚,最後一次的軒園拚發生在1951年,為慶祝第一任民選的彰化縣長陳錫欽就任,兩派的子弟在八卦山的公園連續對台20幾天,最後彰化縣警察局強制驅離,可見過去台灣人對北管戲曲熱衷的程度。